mlc vs. slc制程技术差异比较-yb体育app官网

来源:       

mlc vs. slc制程技术差异比较

by ch chen, market intelligence team, dramexchange

随着apple ipod shuffle、数字相机及多媒体手机的热卖,促使nand flash内存产品成为2003年以来火红的热门商品之ㄧ,然后受益最大的就是市占率合计超过8成以上的三星电子(samsung)与东芝(toshiba),而笔者将在本文介绍这两家业者的nand flash制程技术差异优劣。

nand flash产品可以分为三大架构,分别是单层式储存格 (single level cell;slc),包括三星电子、海力士(hynix)、美光(micron)以及东芝都是此技术使用者,第二种则是多层式储存格(multi level cell;mlc),目前有东芝、瑞萨(renesas)使用,不过三星电子将在2005第四季推出相关产品,最后则是英飞凌(infineon)与赛芬半导体(saifun semiconductors)合资利用nrom技术所共同开发的多位储存格(multi bit cell;mbc)。

mlc是英特尔(intel)在1997年9月最先开发成功的,其作用是将两个位的信息存入一个浮动栅(floating gate,闪存存储单元中存放电荷的部分),然后利用不同电位(level)的电荷,透过内存储存格的电压控制精准读写,假设以4种电压控制、1个晶体管可存取2 bits 的数据,若是控制8种电压就可以存取3 bits 的数据,使flash 的容量大幅提升,类似rambus的qrsl技术,通过精确控制浮动栅上的电荷数量,使其呈现出4种不同的存储状态,每种状态代表两个二进制数值(从00到11)。

当然不光是nor型闪存在使用,东芝在2003年2月推出第一款mlc型的nand flash,并接续2004年4月推出采用mlc技术的4gbit与8gbit nand flash,显然这对于本来就以容量见长的nand闪存更是如虎添翼。根据semiconductor insights研究,东芝利用90nm mlc技术所开发出来的4gb,其die面积为144 mm2

至于slc技术与eeprom相同,但在浮置闸极(floating gate)与源极(source gate)之中的氧化薄膜更薄,其数据的写入是透过对浮置闸极的电荷加电压,然后可以透过源极,即可将所储存的电荷消除,藉由这样的方式,便可储存1个个信息位,这种技术的单一位细胞方式能提供快速的程序编程与读取,不过此技术受限于低硅效率(silicon efficiency)的问题,必须要藉由较先进的流程强化技术(process enhancements),才能向上提升slc制程技术。

将上述所言,做一个比较,slc架构是0和1两个充电值,而mlc架构可以一次储存4个以上的充电值,因此mlc架构可以有比较好的储存密度,再加上可利用比较老旧的生产程备来提高产品的容量,而无须额外投资生产设备,可以享有成本与良率的优势。

不过mlc架构有着让使用者很难容忍的缺点,就是使用寿命较短,其次mlc架构只能承受约1万次的存取,远低于slc架构的10万次。至于存取速度,slc架构比mlc架构要快速三倍以上,加上mlc架构对于电力的消耗较多,因此使用者若是考虑长久使用、安全储存数据以及高速的存取速度等要求,恐怕会改采用slc架构。

其实在nand flash市场中,若以理论数据比较,瑞萨的ag-and技术或是英飞凌的mbc技术,其实并不逊于三星电子、东芝或是其它业者,甚至于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这两家业者因为产能、技术开发等问题造成延迟扩大市占率时机,这也印证商场中的一句话,任何东西都必须要能够适时适地推出,否则只是将市场拱手让给对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