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吋厂世代来临,8吋厂未来何去何从? -yb体育app官网

来源:       

by ch chen, market intelligence team, dramexchange

 

过去各家dram业者以dram 为单一产品线时,为了要将单位成本压到最低,一定会采用最新的晶圆厂和制程去生产dram,如此一来才能保有自身的竞争力,而目前生产dram 最具成本优势的组合是12 吋晶圆厂加上90奈米制程,至于部分老旧的8吋晶圆厂制程或许可升级至90奈米制程,但其成本结构不会比12 吋晶圆厂,加上90奈米制程来好,且在衡量8 吋晶圆厂升级制程所需投入的资金,和未来所能带来的产能效益后,其最后结果多半是不划算的,再加上各家dram业者建置12 吋晶圆厂的脚步更加积极,也象征8吋厂世代已经逐渐远逝,因此旧有8 吋晶圆厂未来何去何从,将成为各家dram业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晶圆尺寸增加的趋势,自1960年代末2吋晶圆起,历经了3吋、4吋、5吋、6吋、8吋及目前12吋共7个世代,基本上是以5到6年的期间转换1个世代。不过不同于制程微缩的是晶圆尺寸变更是并没有类似摩尔定律的行径,再加上晶圆尺寸规范的订定也会因为制程进展、设计能力、设备成本、经济效益目标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下而有所不同。

每个晶圆尺寸世代所获得的面积增加比例,从过去的5吋晶圆生产线导入6吋晶圆生产线,每单一晶圆片的产出量可增加44.0%;从6吋晶圆生产线导入8吋晶圆生产线,每单一晶圆片的产出量可增加77.7%;而从8吋晶圆生产线导入12吋晶圆生产线,则每单一晶圆片的产出量更可大幅增加125.0%,所以毫无疑问的,在「经济取向」的前提下,dram业者为求竞争力的提升,势必要往12吋晶圆厂的世代交替前进。

目前全球主要dram业者营运中的晶圆厂合计共有36座8吋厂,10座12吋厂,至于兴建或规划中的12吋厂也有7座之多,随着各家dram业者建置12 吋晶圆厂的脚步更加积极,必须要思考如何妥当处理旧有8吋厂,替这些8吋厂找寻新生机,避免产品过渡集中化,成为获利的累赘。

但是要如何发展现有的8吋厂呢?可以划分为3条路,6个方向,第一条路是将保有原来8吋厂,然后依照4种方式将其产能去化掉,首先是产品不变(dram),但是技术持续向下升级(0.11μm→90μm),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光(micron)以及南亚科技(nanya tech);美光由于其制程技术有一定水平,如dram制程上的光罩数是全体dram业者中最少的,再加上8吋厂绝大部分几乎都已经摊提完毕,较其它刚兴建的12吋厂具备优势,故8吋厂成本还可以跟其它已经具备12吋厂业者有所抗衡,但这种方式最后必须要面对技术要想再持续向下升级(75μm、60μm),必须要再购置新设备应付制程方面需求,如此一来,最后所加总起来的成本恐将落后竞争对手一段距离。

第二种方式则是产品变(dram→nand flash),技术持续升级(0.11μm→90μm),最成功的例子就是三星电子(samsung)、海力士(hynix)及美光,这些业者藉由投入3,000万美元购置快速升温处理(rapid thermal process;rtp)设备,将原先生产dram的8吋厂改为生产nand flash,抢食nand flash市场商机,同时避开dram景气波动过大影响;最近一个实证就是美光日前公布优于预期的财报结果,其2005会计年度第四季(2005年6~8月;q4)净利4,310万美元,与上一季(5~7月;q3)净损1.28亿美元相较,美光转亏为盈的速度,让分析师全都跌破眼镜,而会有此优异成绩,要归功于nand型flash销售额成长400%,抵销掉dram跌价所造成的损失。

第三种方式则是产品不变(dram),技术不变(0.18μm→0.18μm),代表业者是茂德(promos)与华邦电(winbond),这些业者的8吋厂不再生产标准型内存,而是改为生产利基型内存(low power dram、pseudo sram…),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华邦电,在主要客户sharp、toshiba与fujitsu订单量加持下,使得华邦电的pseudo sram投片量已超过2万片,远较2005年第一季每月pseudo sram投片量最多仅2,000~3,000片成长近10倍,而且第二季pseudo sram的wafer out也由第一季占总产能的7.9%提升至第二季的28.4%。

最后一种方式则是产品变(dram→nor flash、lcd drive ic、cmos image sensor…),技术不变(0.18μm→0.18μm),代表业者是力晶、世界先进(vanguard)及华邦电,现有8吋厂转型为晶圆代工,生产其它制程相近的产品。最成功的一个例子是已经退出dram市场的世界先进,由于转型成功,成为lcd driver ic晶圆代工第一把交椅,其获利比起晶圆双雄毫不逊色。

除了上述的第一条路后,第二条路就是将8吋厂升级至12吋厂,但这有两个前题必须要考虑,首先是8吋厂后期的机器设备采购已列入8吋-12吋衔接设备(bridging tool)的需求,其次是厂房在当初设计时,必须已经考虑到未来要升级12吋厂时的需求,如厂房高度等,否则硬要升要升级也只是增加更多资源浪费,最后必须要考虑升级所需的机台改装 (retrofit) 投资金额也并非小数目,代表业者就是茂德的8吋厂(fab 1a)。

第三条路就是将整个8吋厂出售,这种方式可以说是最简单不过,而且对于营运策略的层面冲击也较小,但是要考虑的是进入到12吋厂世代,有谁还会需要8吋厂?不过这有另外一种变通方式,就是将设备卖给二手设备商或是现阶段处于半导体建厂疯的中国大陆业者,然后原地原址兴建12吋厂,如此一来,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会远较其它仍有8吋厂业者要更小。

如前所述,当12吋晶圆厂已然成为dram厂商生产的主流,现有的8吋厂反而成了这些已升级12吋厂的dram厂商感到棘手的问题,因为8吋厂dram的生产效率没有12吋厂来的高,所以必须为这些8吋厂找寻新生机,同时也可以避免产品过渡集中化,造成营收会随着景气波动所影响,然而要选择哪一条路,哪一种方式,都考验着dram业者高阶经理人的智慧,毕竟一步错,可能会让后面的策略也连带地跟着出现差错,最后导致无法拉大与竞争对手差距。

 

 

网站地图